【生活百味】
记账印象
■ 朱泽礽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爱上了记账。
静坐窗前,慢慢回忆,我打开小本,对照手机,细细清点独一无二的“故事”,它们或浅或浓,附有成长记忆的香味。
我对铃铛情有独钟。一年前购置的风铃早已失去剔透的亮色,紫色的流苏缠绕在一起,如同一日又一日过去的纠结的时光。三个熊本熊的铃铛垂在校园卡的外侧,已经脱漆,剩下黄铜的内底,泛着没有光芒的苍白,记录的是大学四年的风风雨雨,后来的卡套换了一个又一个,三个黄铜铃铛始终没有被摘下,辗转两地,封存时光。
年少时有过诗人的情怀,琳琅满目的文创填满我的账单。喜欢过古风,用“诗无邪”的明信片寄送文学的魅力给友人;偏爱大街小巷的光影,存了很多图书馆、古建筑的书签不舍得送出;钟情过油画,绚丽的色彩最适合用来修饰生日的寄语。我也亲手用镜头捕捉身边的风景,做成小小手账,记录浪漫的回忆。
也曾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账单里静静躺着尤克里里、手绘板、竹笛、颜料、宣纸、毛笔,甚至还有与文科生格格不入的C语言教材……想起离校之前舍友打趣的话:“大才子能文能理!”也尝试过素描和电子琴的网课,我想,三分钟的热度带走我百分百的专注,尽管短暂,但深红色的支出确实存在。
数不清的鼠标、雨伞和水杯填满记录,“您已购买过8次”的提醒赫然在目,数据一点也不冰冷,标记着我每一次的遗失,抑或是忘却。不知道它们最终去往哪里:是忘记带鼠标却突然需要加班的黑夜里,还是突然被暴雨拦住去路的车站座位上,再或是每一个冬天拥挤的开水房里,来日方长,它们总会开启一段专属的故事……
母亲常说,我家从祖父母那一辈开始,就延续和保留了“记账”的好习惯。熟练掌握自己的收支:白菜、猪肉、葱姜蒜……不论是舌尖上的花销,还是工资收入、娱乐支出都在纸上一目了然。家里的大人长于计算,通过快速的心算,能够得出在普通人看来很繁琐的结果。将几天前的闲散支出“信手拈来”,这才是真正将一件事情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时至今日,记账也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的日常修行。虽然每一笔支出,一分一毫在电子账单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晰,但自己再记录在手账上,一笔一划,圈圈点点,分门别类,抽空写下数字的“历险记”,又是另一番愉悦,增加了回忆的温度与真实感。
查看如流水般悄无声息流走的时光,我与过去对视良久,与闪亮的日子不曾失散。关于未来的留白,必有悠长的条目,必有全新的期待。
(作者单位:广州图书馆)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