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选择背后的力量
——读《决策》札记
■ 郭纲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成果,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的时代,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新征程。
生产力的持续大幅提升,带来了商品物资供给的不断丰富与日趋多样化。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因此而有了更为多元与多样的选择。而我们的每一种选择、每一次选择,都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偏好、目标等作出相应的决策。
常言道,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商品丰富了,市场繁荣了,生活幸福了,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选择性的增多,带来了新的幸福的烦恼。而且,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往往又免不了受到各种各样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干扰。
那么,在我们进行具体的选择时,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力量影响我们的最终决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里克·约翰逊在其著作《决策》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后认为,其实,在人们日常决策的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助推“力量”。这种隐形的“力量”源于“选择架构”。
按照埃里克·约翰逊教授的解释,所谓“选择架构”,是指选择呈现方式的各个方面,它可以被有意或无意地操纵,以影响人们的最终选择。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周遭的现实世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形似乎确实会如此。比如,当我们来到一个新开的餐馆点菜时,菜单上菜品的推荐顺序、示意图片的展示形式、服务员的推荐态度、线上的大众点赞率等往往会成为我们选择的重要参考,并对我们的最终选择产生影响。又如,某个时间段新上线了几部电影,不同的新片在线上列示的顺序与形式、内容简介与观众评价的展示、新片播放时间的具体安排与频次等多少会对我们的购票选择产生相应的影响。
当然,无论是就餐还是观影,选择者即便因受“选择架构”的左右而未能获得就餐或观影预期的良好感受度,一般来讲也不至于对选择者造成重要的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然而,有些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社会上各类保险理财等金融类产品的营销中,产品供给方提供的“选择架构”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购买者(选择者)而言,其影响不容小觑。又如,高考结束后考生填报志愿时,众多高校为考生提供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架构”,对考生志愿填报(学校与专业选择)等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再如,医院及其医生(“选择架构”的设计者)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治疗方案(包括是否手术、由哪位医生主刀、使用什么药物、如何用药等)的制定,对于患者及其家属(“选择架构”选择者)而言是极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人命关天的。
显然,处于新时代新阶段的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同时又面对纷繁复杂的选项进行决策时,往往离不开专业化人性化“选择架构”的助力。而众多“选择架构”设计者的出发点与立脚点、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思想觉悟与道德境界等,对于“选择架构”的使用者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当“选择架构”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目标一致、相向而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选择架构”才可能更容易被需要者认可与欢迎,这样的“选择架构”也才可能更为务实有用,更能增进福利,更加富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审计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