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下“梧桐树” 期待“金凤凰”
■ 本报记者 吴敏
春节期间,我们照例回老家探访亲朋好友,同时给故去的亲人上坟(我们当地称扫墓为上坟)。
我的老家在重庆永川区临江镇普安村。由于疫情,我们全家已有3年没有回去上过坟。坐在车上,我的脑海里不觉地浮现出往年上坟的情形——重庆特殊的地形,村里都是坡坡坎坎。天空飘洒的春雨打湿了村里泥泞的小路,上坟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的提着香蜡纸烛,有的肩挑着一盘盘的鞭炮,一步一滑地走在逼仄的田坎上,爬坡上坎好不容易才能抵达坟头。
快到村口,已经有不少亲戚在等候我们。我的回忆被亲戚们的喊声打断:“不用下车,直接开到坟头边。”顺着亲戚们手指的方向,我们开上了曾经的“田坎”。眼前一幕让我亲眼见到了什么是“高标准农田”:以前不成形的小田打通连在了一起,建成规模大田,平整的大田一块一块依地形而建,形成重庆特有的错落有致的梯田。大田两侧的道路已拓宽,播种机、收割机以及小轿车都可以在上面畅通无阻。一定区域的大田还配建有灌溉水池和灌溉设施。
一眨眼的功夫,车已经开到了坟头。放完鞭炮、上完香烛、给祖先磕完头,我迫不及待地向村民打听这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普安村十社社长许德云用满是老茧的手,指着大田给我介绍:“我们这片的农田改造算是晚的,从2022年年底才开始搞。我们社大概500亩地,现在已经改造了三分之二,有300亩了。年后马上开工把剩下的200亩改造完。”
当问及村民是否都同意改造?是否在推行过程中有阻碍?许德云回答道:“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大家都非常愿意改造。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60岁以上老人在家种地,土地撂荒严重。我们社还算好的,撂荒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农田改造以后方便机械化耕种,有利于土地集中利用。如果改后的农田有人承包,还可以给村民发钱,很多出去打工的村民不种地还能拿钱,当然大家都愿意并且支持改造哦。”许德云还说,高标准农田改造完后,他要种10亩以上的粮食,用机械化耕种。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让我们回乡上坟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从永川区县城到临江镇来回2个小时就能搞定。回到县城,我拨通了永川区财政局的电话,农业科科长苟长华告诉记者:“近几年,区财政在农业上投入最大的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区从财政拨出去的经费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
这么多经费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现在到底有哪些成效了?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杨必良介绍道,去年以来,永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求,从抓好宣传发动、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率先启动4万亩农田改造提升建设。截至目前,永川区已完成改造面积2.43万亩,大春生产前将全部完工。“未来,永川规划用五年时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8.6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60万亩,逐步构建‘一带三心’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力争将永川打造成为重庆整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杆、成渝地区重要的优质粮油保障基地、西南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他说。
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如何保证钱都用到了刀刃上,如何保证改造后的农田质量?永川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程建设科科长祝书平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通过招标,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除了招标环节以外,要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还有两个关键环节。”杨必良说,其一是“建得好”。永川区着力把好“三关”。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在调查研究全区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按流域、灌区连片规划治理,整镇、整村规模化集中建设,前期规划严格做到与土地流转、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四个结合”。二是严把建设质量关,坚持“改地适机”与“改机适地”并重,综合考虑规划布局、水源保障、设施现状、连片面积、建设周期、资金投入等因素,坚持“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合理配套、互补提升,重点推进优化地块布局、地块互联互通、消除作业死角、合理布局工程设施、土壤培肥熟化等措施。三是严把监督验收关,强化专家评审、过程跟踪审计、责任追究,对项目施工、监理、检查、验收实施全方位管理和监督。同时邀请镇、村、社以及群众代表参与全过程监督监管,建让群众满意的工程。其二是“用得好”。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基地+小单元”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稻油、稻菜轮作,“稻+”生态综合种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建好高标田,期待种粮户。永川区的高标准农田正在等待有志之士回归乡村,种田种粮,振兴乡村!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