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元宵灯彩
■ 俞俭
正月十五日,天上第一个月圆之夕,人间就多了一个喜庆的良宵。热闹过春节,就盼元宵来。遥望天空一弯新月,匀匀泛开,渐渐圆大,丰满,完美,皎洁清朗的光辉,融融浸浴偌大世界,就开始闹元宵了。除夕火,元宵灯。元宵节定然要闹龙灯的。这时节,户户挂灯,小孩玩灯,村村游灯,人人观灯,溢彩流光,万家欢腾。
月亮刚探露红脸,思溪村的人家就起灯了。四个生产队各组成一支龙灯队,身强力壮的男子裹白头巾,着对襟衫,系红腰带,饮了家酿甜米酒,鞭炮声中,抬着彩亮龙灯走出家门,聚会村中央阔大晒场上。龙灯自龙头一桥一桥相扣,末了套接龙尾,长长上百米,通体明亮,彩鳞炫耀。一箭悠扬笛声飞起,清越有力,穿彻夜空,铙钹锣鼓乐队齐奏,在前头开道。焰火鞭炮轰鸣,彩龙飞腾起来了,人们前呼后拥,笑语欢声,如潮如沸。
彩龙先是一村闹遍,穿街飞巷,扭来拐去。经过谁家门前,谁家就放爆竹欢迎,喜庆彩龙授福送宝。之后,龙灯沿着村前大溪游舞,壮士们口唱山歌,抖开浑身解数跳跃摇曳,彩龙倒映溪中,宛若金龙闹海,更似双龙戏珠,奇美动人。
彩龙回归晒场,紧锣密鼓,铙钹铿锵,龙身开始环绕龙头急骤盘拢,一圈一圈,愈盘愈紧,到了极限,一声号令,哗然甩开,风驰电掣,刚一伸直,又迅速盘拢,好似巨龙腾云驾雾,灵光闪耀。舞龙人似与彩龙附为一体,注进了情感和力量。鞭炮声,鼓乐声,口哨声,欢呼声,也如澎湃海浪,震天动地地响,将整个山村淹没又迅速浮起。
月亮升上中天,皎洁而美好。舞龙的观灯的,纷纷回到家里,吃着汤圆、果子,兴奋地谈论着闹灯的情景。乡亲们说,闹上龙灯,就风调雨顺,有好年成,就百事吉利,人丁康健。世世辈辈就是这样寄予着美好幸福的理想和希冀呢。
每年正月,九乡十八村龙灯会竞奇斗艳,思溪村龙灯逼真精美,年年夺魁。村上制作龙灯的高手是进喜伯,一位瘦小老人,两手也是细细的,极灵巧,五色工匠,样样在行。十冬腊月,进喜伯就忙着制作龙灯。青青黄黄的竹篾铺挂一屋,如河似瀑。他操一锋快小刀,随心应手,竹篾一一为之曲折支搭,用皮纸搓捻细线缚绕,灯架很快做成,亭亭立在眼前。蒙糊红纸绿纸,握笔精描细绘,戏剧人物、鱼鸟花卉,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内燃红烛照亮,鲜艳夺目。龙灯一户三盏,灯式各样:芙蓉灯、兔子灯、宝塔灯、绣球灯、凤凰状元灯、玉楼灯……玲珑剔透,五彩斑斓。
龙头制作最见匠心,高约5米,气势高昂,腾空欲飞,口含璀璨龙珠,通体灯火辉煌,而且年年有新造型,龙尾有龙、鱼、虎、麒麟等多种式样,龙身由板桥节节相连而成,每一板桥上三盏彩灯,烛光相映,形似龙鳞。思溪村迎龙灯祖辈相传二三百年,正月十三为起灯,十五为闹元宵,十八为圆灯,婺源县各大乡村基本上都沿袭这一习俗。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正月里在婺源县城武营坦看迎龙灯,那场面,那气势,真是全民狂欢。偌大广场挤得密不透风,临街高楼阳台挤满了人。一条条彩龙翻腾飞跃而来,在人海花潮中欢天喜地狂舞,龙光映亮张张笑脸,整个山城仿佛都注进一股神奇的力量,化作一条巨龙。
婺源板龙灯作为一种形式完美、演技精湛、色彩浪漫的民俗文化艺术,10年前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舞龙灯可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更能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增进互动热络的乡情交流。然而传承不易,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古村落和几个景区还有舞龙灯的活动,元宵灯彩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思溪村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4A景区,改革开放初期,元宵灯彩曾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渐渐沉寂了20年。2011年兔年春节,正月初五、初七舞了两场龙灯,乡亲们男女老少格外兴奋地投入其中。那年我也在老家过年,亲身体验了一把,感受到要组织一场舞龙灯多么不容易。那年,进喜伯已经不在,回乡能人俞世宝自掏腰包资助,请来工匠制作龙头、龙尾,又募得款项购买鞭炮、蜡烛,并获得思口镇政府支持,派出所民警维持秩序。各家各户把收藏着的板龙灯架拿出来,请民间艺人修整一新,蒙糊彩纸,又早早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吆喝回家。舞龙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舞龙的人要身强力壮,机动灵活,特别是舞龙头要变化多端,显示呼风唤雨的神力,龙身婉转,阵型多样,更要发挥好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晃又是10多年过去了,没有龙灯的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乡亲们经常怀念那些舞龙灯的岁月。近日婺源乡友发来邀请,回家“看灯”,作为“最美乡村过大年”春节文化盛事,婺源城区重启非遗板龙灯大戏,要于正月十三、十五、十八三天,重现元宵灯彩,届时城区特定区域可燃放烟火爆竹,鼓乐齐鸣、万人空巷的情景将再次呈现,人们可以享受到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