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
共享公共采购市场的未来
——多方畅谈国际公共采购
主持人:
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 张舒慧
嘉宾: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刘 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教授 屠新泉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姜爱华
深圳市财政局 汪 泳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会长 王栩男
主持人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国际公共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公共采购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为此,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2022中国国际公共采购论坛,以“共享公共采购市场的未来”为主题,广邀各国各界政府采购从业人员齐聚一堂,共建政府采购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在2022中国国际公共采购论坛召开之际,《中国政府采购报》有幸邀请诸位专家共话国际公共采购,回顾过去,着眼现在,展望未来,为我国更好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建言献策。
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意义重大
主持人:感谢各位百忙之中参与本期的圆桌论坛。今天,我们聚焦国际公共采购话题。各位专家认为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有何意义?
姜爱华: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而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实现资本、技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人员、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的流动,这有赖于构建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从而助推要素的全球化市场化配置,进而助推全球化。同时,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是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而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或重要载体。
刘慧:共享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共享是公共采购市场的本质。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通过信息共享,促进竞争、实现透明和公平;通过无障碍或少阻碍的采购供应,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市场成本,达到采购结果最优和促进经济繁荣;通过共享和交流,规范操作和管理,推动世界各国采购模式的完善、国际公共采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最终可以扩大公共采购的价值,原因在于共享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一定是包括硬件和软件,即不仅包括高质量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更包括采购供应链建设、采购机制和体系的建设、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采购结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等相关“产品”,或者说,共享程度越深,我们能从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中享受的成果就越丰富。因此,我国和世界都需要一个共享的公共采购市场。
王栩男: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可以更好地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去。联合国采购其实很多是从中国企业采购的,但大部分中国企业没有直接面对联合国采购市场,而是由美国、欧盟等,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注册的贸易公司从中国采购,再转卖给联合国市场。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让更多国际订单能直接到达中国,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屠新泉:公共采购是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消费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言之,它是政府消费或是公共消费。在当前形势下,刺激消费、促进消费极其重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一个更加开放的共享的公共采购市场,可以提高整个市场的供给、效率,让这个市场更加开放。此外,共享的开放的公共采购市场,对于提高人民的福祉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公共采购除了政府自用以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给老百姓使用的。那么,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公共产品,通过一个共享的市场去采购,势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因此,一个共享的公共采购市场显得很有必要。
我国积极参与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刘慧: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制度,我国政府采购对内外资企业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多年来,不少外国企业分享到了中国公共采购市场的红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连续出台并执行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制度,我国政府采购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外国投资者的专利技术和工艺得到有效保护,外国投资者的产品和服务被平等对待。特别是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决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破流通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联通国际市场。
通过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我认为,我国公共采购市场将从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共享:一是纠正一些政策和程序不规则、不公平的问题,使公共市场首先进入优良秩序状态;二是打破政府采购以及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打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屏障;三是以信息化数字化解决各类数据平台、监管平台、交易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
另外,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的谈判,加快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包含的政府采购相关内容,按照国际规则完善国际采购制度和体系。在此过程中,我国极其重视公共采购的透明化建设,重视公共采购的国际供应链建设,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这说明,我国政府一直持续地从实质和根本上推动国际公共采购的共享。
姜爱华:我很赞同刘老师的看法,我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中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加快加入GPA步伐,在政府采购双边、多边合作中积极作为;积极推进公共采购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打造全球公共采购市场的“中国阵地”,为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公共采购提供公平、优质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深化公共采购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公共采购制度构建,使公共采购制度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为建立全球统一的公共采购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汪泳:公共采购通常占国家GDP比重的10%—15%,为全球供应商提供了巨大市场,公共采购领域的对外开放是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一环,迄今仍是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全面广泛的对外开放。2020年,我国公共采购规模接近30万亿元。2021年,我国公共采购总额超过45万亿元。
一方面,我国坚持WTO、GPA等多边主义规则,积极开展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CPTPP)、中欧投资协定(以下简称BIT)等准多边区域经济合作。
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尽快提交初步出价并启动谈判。2007年12月,我国向WTO提交加入GPA初步出价。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GPA等谈判。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加快加入GPA进程。同年11月,中央深改委通过《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加快加入GPA进程。2019年10月,我国提交了第7份出价,出价已与参加方出价水平大体相当,但在国有企业出价、政府采购服务开放、涉及国家重要政策目标的特殊采购等方面存在分歧。截至2021年10月,GPA有21个参加方,共48个国家和地区(欧盟总部及其27个成员国统一以欧盟身份加入GPA)。
2020年11月15日,历经8年谈判,RCEP顺利签署,标志着占据全球GDP总量约三分之一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12月30日,历经7年谈判,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宣布完成BIT谈判。RCEP和BIT的签署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坚持走全球化道路的信心、决心和姿态,也是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和投资体制以及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另一方面,进口和出口并非局限于各类多边和准多边规则,实体性的措施也至关重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承办,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进一步做好公共采购市场共享的顶层设计
主持人:正如各位专家所言,我国积极参与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好公共采购市场共享的顶层设计?
汪泳:整体上,公共采购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可偏废,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目标是将优化进口和扩大出口相结合,推动国外采购主体“引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政府采购市场,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政府采购资源,灵活运用国内国外两类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营商环境优化。
具体来看,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对接国际政府采购制度和规则。全面落实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和中央深改委第七次会议《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深化政府采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和试点建立一套与国际规则相兼容的政府采购制度和体制,实现由程序化采购到专业化采购的转变,提升进口产品采购管理水平,高效利用采购资金,减少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二是坚持扩大开放,推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加入GPA进程”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政府采购的竞争力,扩大其在国际政府采购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采购领域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提升政府采购对外开放力度,京沪广深等相关地方政府应当抢占城市竞争的高地,为我国加入GPA、CPTPP等国际政府采购协议做好试点,提供更多有益经验,有力推动我国政府采购融入世界贸易体系。
在我国加入GPA为代表的国际多边协议以及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和国际规则充分对接之前,可以探索区域市场对等开放和国际规则试点衔接,为顶层设计提供更多试点经验。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探索建立国际公共采购中心等实体机构。
二是建议筹办中国国际公共采购博览交易会。建议由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与长三角或粤港澳大湾区牵头城市联合创办中国国际公共采购博览交易会,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组织协作,吸引各国政府采购机构及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参与,聚焦公共采购领域,打通进口和出口,涵盖货物和服务,率先打造公共采购领域的国际性、国家级展会。
三是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参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采购。2021年,联合国的采购总额达296亿美元,对华直接采购为17.33亿美元,占比5.9%。当前应继续完善我国的基础服务机制,为国内企业提供信息、市场、语言等系统化、专业化服务,提升竞争能力;还应促进和服务国内企业熟悉掌握运用国际政府采购规则,提高获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屠新泉:我认为应该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入手。国际上,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国际公共采购市场的共享程度,如加快推进GPA的谈判。在国内,重要的是制度的设计或是法律的完善。前不久,财政部再次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可见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已在完善。但如何更好地落实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在监管方面下更大力气,发挥好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确保公共采购的基本原则能够得到落实。
姜爱华: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家或地区间进一步充分交流,凝聚共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推动构建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共采购制度改革,促进公共采购市场规则的统一,扩大公共采购市场范围,完善公共采购市场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功能,让公共采购市场成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共享公共采购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
王栩男:有必要搭建一个第三方平台,把企业整合起来,在国际上才能拥有更大的采购话语权。让中国企业通过平台更加了解国际采购信息,同时低成本高效率地找到合适的投标通道,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目前,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正在联合各方合作伙伴,发起全球采购“双循环”一站式服务平台,并以“顶层设计+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建设,实现供应商“一网注册,全球投标;全球采购,合作共赢”。
刘慧:每个国家都会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设计本国的公共采购制度,已有基础的大国也在通过改革和制度完善,构建新的公共采购模式。我在上面所表述的我国一系列做法,已经充分证明,我国抓住国际公共采购共享的核心问题,即信息共享、制度共享、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供应链建设,开展工作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政府应围绕这些核心问题,继续加紧建设,为公共采购的国际共享打好基础、创造环境。
未来公共采购共享市场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在圆桌论坛的最后,想请各位专家谈谈未来公共采购共享市场的发展方向。
汪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建立共享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屠新泉: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公共采购的数字化程度也在快速提高,这对于提高公共采购市场的共享程度大有裨益。从公共采购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落实好数字化,包括大数据的运用等,应该是未来公共采购市场发展的重点方向。
刘慧:我们所期望共享的公共采购是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有较高满意度的采购。显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公共采购的标准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只有通过各国政策制度系统等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减少重复的摸索成本,扩大公共福利,增加全人类的福祉。各国的努力和共同的付出,是国际公共采购实现交流沟通、信息共享、融合内外公共市场的重要基础条件。
主持人
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今天的圆桌论坛硕果累累,希望能为我国更好构建国际公共采购共享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