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总经理 张小丹
环境标志助力绿色采购“浪潮高涨”
自2006年开始,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开启了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工作。16年来,在财政部和生态环境部的领导下,在各级财政部门和采购单位的支持下,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据统计,近10年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金额达到1.3万亿元。我们对近5年来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做了一个环境绩效评估: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的典型办公家具共减排14.9万吨挥发性有机物(VOCs),相当于石化行业VOCs年排放量的5%,减排2191.48吨甲醛;电子类主要办公用品台式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共减排171.9万吨CO2,相当于19.1万公顷森林年碳汇量;复印纸共减排3924.87吨化学需氧量、39.25吨总磷和39.25吨氨氮。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从需求端倒逼企业绿色创新和转型升级,搭建起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绿色桥梁,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举措也被联合国作为优秀案例向世界各国推广。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非常荣幸地参与了这项制度的整个建设过程。目前,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已有100多项,每年有100多万个产品型号、4000多家企业经过中心的严格认证后进入政府采购市场,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绿色产品供给,支撑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落地实施,并且通过认证标准的约束效应,有效提升了我国政府采购绿色化程度。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在使用政府采购这一政策工具助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2021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了《在主要政府合同的采购中考虑碳减排计划》(PPN06/21),明确要求供应商在参与合同价值超过500万英镑的公共工程项目前,必须作出碳中和承诺,并在投标文件中公布其详细的、可信的碳减排计划。欧盟计划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5%,在这个目标之下,欧盟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变化就是政府绿色采购逐渐从自愿转变为强制性措施。美国最新的联邦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也转变为“应采尽采”环境标志产品。
展望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先进的低碳、零碳技术将成为全球新的主导标准,低碳、零碳产业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和投资领域低碳零碳化的要求已初现端倪,围绕碳中和将出现一大批新的规则。因此,从政府采购端,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工具功能,不断拓展政策支持范围,优化政策支持方式,明确低碳、零碳技术、产品、服务优先采购方向,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在“双碳”背景下促进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是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新的发展方向。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将继续为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提供技术支撑,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经验,讲好中国政府绿色采购故事。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