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
古城暖意
■ 秦延安
突发的疫情为西安按下了暂停键,让冬日的古城变得空旷萧瑟。就在这场全城封禁的抗疫中,一幕幕凡人善举,一句句肺腑之言,犹如一股股暖流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连续十多日的封城,让物资储备不足的人家出现短缺。小区微信群里,一位网名5号楼的住户发言:“租住在3号楼的天水姑娘,不知道你方便面吃完了没?还有吃的吗?没有你的联系方式只能在群里呼你。如果没吃的私聊我,叔给你免费送我家做的饭。”
5号楼的住户连发三遍,没见回应,继续发话:“希望大家帮忙联系下,谢谢大家。出门在外打工不容易,那个小姑娘租住的房子没法做饭,就是吃泡面也是那天现买的烧水壶。”
群里大家七嘴八舌地做着各种猜测。“联系物业,3号楼的住户不在咱们这个群。”大家似乎才醒悟,这个业主微信群是五、六、七栋楼的住户。
“别只想着救助天水姑娘,我这南方人也需要帮助。”网名备注新西安人的住户发出一张笑脸跟着一段文字:“家人喜欢吃米饭,现在家里没大米了,谁家有多余的能否卖点?”
“我家有多余的,不过不卖。”网名备注小王同学的立即应答。就在气氛有些尴尬时,他又发话:“可以送,你需要的话,下楼来取,我给你放在大门外。不要加微信,不要给我转钱,只送不卖。谁还需要,都可以来。”
小王同学的应答获得一片点赞。瞬间微信群里如集市般热闹,许多人都如池塘里的鱼纷纷冒出,说自家有多余的泡面、面粉、水果等,谁家有急需尽管来拿。这种慷慨解囊,让人瞬间泪崩。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场疫情让小区里的人真正领悟到了这句俗语的内涵。小区住户有上千家,大家虽处一院,楼上楼下,但平日里都各自忙碌,关起门各过各的日子。没想到,在疫情封锁不能出户的困难时刻,不管是借柴米油盐,还是互换生活用品,只要你有求助,群里一定有回应你的热心肠的人。这样的感人故事举不胜举。普通人帮着普通人,平凡的力量微光成炬,不仅让城市屋檐下的邻里关系由陌生变得亲切、紧密起来,更透露出这座城市的品质。
疫情封锁了我们的脚步,却封锁不了人间大爱。陕西省肿瘤医院的德善厨房,平日里是为重患者家属们提供做饭服务的地方。疫情中,他们将“抗癌厨房”变成了“抗疫厨房”,原来的5人团队也吸引了32人参加,每一天为一线抗疫人员以及看病滞留的患者、考研的学生免费提供一千份爱心餐。热乎的饭菜不仅为冬日的西安增添了一份暖意,也让这份源自爱心的力量,超越时空地扩散与传递。一位看了新闻报道的山西网友留言,自己也要办一个这样的厨房,让爱广泛传播。这种经由爱心传递而泛起的涟漪,虽然力量有限,却可以温暖抚慰人心,让行善的路不再孤单……从冲锋一线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到各级下沉干部,帮忙取送快递、分发物资的志愿者,从一位房东为81名租客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到捐款一百万帮助疫情中受困农民工的画家王西京,再到众多捐赠蔬菜捐助防疫物资的企业家、工人、农民等等,这些自发善举的原始驱动力,不仅有疫情下生活不易的感同身受,更有“人家能伸出一把手,递一份爱,我为什么不能”的爱心传递,像一道光,照亮了人心,温暖了古城。
这种暖,不仅是西安的,也是中国的。在这场艰巨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涌向西安。仅从那些救护车的车牌号码我们就能感受到:山东济宁、山西大同、安徽宿州、河南郑州、甘肃庆阳、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辽宁盘锦、宁夏银川、宁夏固原、吉林松源、河北邯郸、河北秦皇岛……我们记下了这些来自兄弟城市的医护身影,也记下了那些天南海北的物资捐赠。这是中华民族的暖,让疫情之下的西安泪眼婆娑。
虽然这个冬天很冷,但爱和希望比疫情蔓延得更快,相信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西”望你我,“安”然无恙。长安,终会常安。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就职于陕西省水文局)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