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19年04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A4ea51ac12dc51910607ec2d1394e4ce

井冈山传奇


<< 中国政府采购报 >> ( 2019年04月05日 第8版 )

【心中的风景】

井冈山传奇

■ 彭靖

参观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这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

这里不仅有雄伟的自然景观,更有辉煌的人文历史。

五百里井冈,横亘于江西、湖南两省的交界处,它地处罗霄山中段,山体峻拔雄伟,巍峨苍茫,山峰层峦叠嶂、地势险峻。从山下往上望去,巍巍井冈山犹如一座巨大的城堡。

朱德元帅称其为“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座山能像它这样,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

曾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上井冈山后,写下了两句话:井冈山两件宝:历史好,山林好。这两句话目前已经成为井冈山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来到井冈山,真真切切体验到了这一红一绿,在人们心灵里唤起的万般奇妙的感受。

汽车沿着盘山路一路疾驶。窗外一丛丛竹子青翠欲滴,一片片林木郁郁葱茏。漫山遍野,一派绿色盎然之景。有时,车行到盘旋转弯处,可望见深谷中一汪碧水,像是哪位仙女在此游玩,遗落的一块美玉。

井冈山全山共有五大军事哨口: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

这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的必经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中,尤以黄洋界哨口最为出名。这一带的天空,时常雾锁云飞,一望无际。向山谷俯瞰,常见云雾缥缈,深不见底,稍不留神,眼前的景象就发生了变化。放眼远眺,山峦若隐若现,如同奔腾的大海,视觉上呈现出白云填谷、群山奔涌的气象,蔚为壮观,让人颇有超然凡间之感。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在取得了黄洋界大捷之后,作为军事指挥者和诗人的毛泽东备受鼓舞,即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哨口的山顶,至今保留着红军当年留下的工事、营房。雄伟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山上,昂首注视着天空,成为井冈山永久的象征。

在纪念碑的左下方,有一条绿林掩盖的小路,那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阳光从浓密的树枝间射进来,把这条小路照耀得十分明亮。生机盎然的荷树伸展着枝叶,向人们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1927年9月9日,按照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指示,仅凭着梭镖、鸟枪、土炮,少量的长枪,连机枪、大炮都没有的情况下,毛泽东奉命发动了“秋收起义”,目标是攻打湖南省会长沙。五天之后,行动宣告失败,5000人的工农革命军,锐减为1500人。这是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9月9日这个日子,后来与毛泽东有着诸多关联,1976年去世时也正是在这一天。

当时,如果还是按照中央原来的要求,继续攻打长沙,无疑是全军覆灭。9月19日,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委会议。会上,他力排众议,大胆否定共产国际代表关于进攻大城市的决策后,毅然带领只有一千多人的工农革命队伍,果断向湘南农村和山区进军。

在这之后的40天时间里,发生过许多波澜起伏、惊险异常的故事。10月27日,在井冈山“山大王”袁文才、王佐的接应下,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余部,全部开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创建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从1927年10月上井冈山,到1929年1月下山,毛泽东在此坚持斗争一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开创性工作。

综观井冈山革命的历史,可以得出它的三大亮点: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踏出了一条革命的新路——井冈山道路,培育了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成长了一批开国元勋——中国的脊梁。

这是真实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传奇。

(作者系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847期第8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订阅报刊 | 招聘信息